close

------------.png

 

錢不夠、愛不夠、同情不夠,我們著急著索求更多,生命難道就是這麼窮活下去嗎?

 

 

貼著俗世標籤的《一念無明》,忽略了人性間更迷人的模糊地帶

 

母親對阿東、父親的情緒勒索,父親的逃離,渴望父母疼愛的長子阿東,逃到美國的「好兒子」弟弟;甚至是逼遷的鄰居,代表童真(阿東初心)的鄰居兒子,信仰救贖的前女友,看戲的同事、冷漠的醫生與透過手機紀錄一切的網民們;所有的角色都做著我們認為他們「理所當然」會做的事,彼此攻擊、崩潰失控,情緒在快營造出來時卻又戛然而止。

 

《一念無明》要談及的議題太多,必須在100分鐘內凸顯出主旨,因此當資訊不斷被拋出時,角色只來得及講重要的話,「人」的其餘面向則仰賴觀影者的生活共鳴(刻板印象)而立體感不足,我們如期地對劇情產生特定情緒,但人性之間真的只有善惡兩極嗎?難道好人的反面即是壞人、正常的反面即是不正常嗎?

 

15b1fb44-b7df-4609-ba4e-8cd1018b34e5.15b1fb44-b7da-4623-8e94-6de06589cfe5 (1).png

 

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阿東的「病」?

 

躁鬱症在《一念無明》中或許只是給觀眾一個藉口,但真正使阿東「發病」的原因是對於「愛的缺乏」,尤其是來自於母親的愛,當四面八方的責任都落在阿東身上時,他又被迫接受母親的情緒勒索,最後終於潰堤;但是什麼原因造成母親成為一名情緒勒索者呢?

 

電影中可知母親讀了點書、有點氣焰,卻嫁給了只會開車的大海,縱使薪水高卻不體面,生了病、又不見那個她引以為傲的小兒子,母親的脾氣來去古怪、有時甚至張揚過頭;令我稍不解的是,因為懷上阿東讓她無法離開大海,僅這件事足夠讓她這麼「恨」阿東嗎?

 

14468588_299569207092124_7585605297263646321_o-960x403.jpg

 

電光僅在一念之間

 

很喜歡裡頭阿東與大海窄小房間的設定,也因為鏡位被限制,僅僅能透過兩人對話、相處,營造出伴隨真實感的黏膩氛圍;我覺得人跟人之間會有某種連結,有人稱之為「默契」,在這個疏離的社會,我們對他人索求更多,卻無法滿足,窮活、窮活,結果便是越活越窮。

 

《一念無明》於我來說是一部有些矯情、勸世的作品,然而觀影過程中,我認為不斷拋出問題,無論是電影本身或是內容議題的討論,都是與觀眾滿好的交流;片尾,我不覺得放置在現實中,阿東能夠因為遲來的陪伴、小王子的文字而對生命產生一些電光,但誰知道呢?生命好像很複雜卻又很簡單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木子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